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
从西山路口向北直行,穿过黄茅岭后继续下行,眼前出现两条岔路。一条向西延伸,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沿途并无特别景致;另一条稍稍偏北再转向东,前行不足四十丈,便被一条河流阻断,路的尽头横亘着一堆天然石块。这块石山的顶部,天然形成了类似矮墙与栋梁的模样,侧边还凸起一块,形似堡垒,中间恰好有个洞口如同门户。往洞口内窥,里面一片漆黑,投进一块小石子,只听“咚”的一声,随即传来洪亮的水声,许久才渐渐消散。石山可以顺着岩壁盘旋攀登至顶端,站在上面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山上没有半点泥土,却生长着长势繁盛的树木和竹子,这些草木的形态更为奇特,质地也格外坚硬。它们或疏或密、高低错落,排布得仿佛
一、通假字
1、少:通“稍”,稍微,略微。
2、当:通“挡”,阻挡。
3、伎:通“技”,这里指美景。
4、睥睨:同“埤堄”这里指城上如齿般的城墙。
5、傥:同“倘”,或者
二、词类活用
1、北:方位名词做动词,向北走。
2、下:方位名词做动词,向下走。
3、环:名词活用为动词,盘旋攀爬。
三、虚词
1、以(投以小石):用,拿。连词。
2、而:逾黄茅岭而下(顺承关系,不译)
其一少北而东(承接关系)
土断而川分(并列关系)
无土壤
参考资料:完善
这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览踪迹为脉络,生动记述了旅途中的亲身见闻与所见的壮丽山川,其中近半篇幅用于抒发作者被贬至永州后,游历自然时触景生情的深沉感慨,自然地将文章划分为写景与议论两大板块。
首段聚焦于写景,其结构可细分为两层。开篇即点明小石城山的地理位置:“自西山道口径直向北,越过黄茅岭后下行,眼前出现两条路径:一条向西延伸,探寻无果;另一条则稍偏北后转向东,不过四十丈之遥,便见土地断绝,河流分岔,有堆积的巨石横亘于路端。”此描述不仅展现了作者在永州借游赏自然以排遣闲暇时光与怀才不遇之愁的精神状态,更通过方位指引与景观描绘的逐步展开,使自然景致随游览者的脚步渐次呈现,笔法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