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柳宗元的《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译文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
注释十一年前:指公元805年。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时间。南渡:指被贬到永州。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长安约四千里。
赏析此句是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描述,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复杂和激动的情感,既有当年遭受贬斥的愤懑,又有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心情。
译文
永贞元年九月被贬永州,如今北归四千里,终于从永州回到长安。
朝廷下诏准许于暖春返京,回途官道两旁,新花处处开放。
注释
灞亭:灞水边上的驿亭。灞水在长安城东二十里,驿亭是古代供行旅途中休息的地方。
十一年前:指公元805年,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时间。
南渡:指被贬到永州。
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长安约四千里。四千里:《旧唐书·地理志》:“江南西道永州,在京师南三千二百七十心里。”这里说“四千”,是举其成数。
许:许可。
逐:跟随。
阳和:暖和的春天。
驿路:官道,古时供传车、驿
诗人曾被贬永州十一年,相隔四千里之遥,如今终得北归。诗的开篇两句“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看似是对过往经历的平实陈述,实则凝练地裹藏着复杂而激动的情愫——既有当年遭贬的愤懑,也有对漫长放逐生活的追忆,更有重回长安的难掩欣喜,百感交集于朴素字句间,反倒让抒情更具感染力。
后两句“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则借沿途景致抒发回京路上的畅快心境。朝廷下诏准许他在暖春时节返京,驿道两旁新花处处绽放,这明媚春光与鲜活花景既是眼前实景,更是他内心状态的投射。即将踏入长安城门的他,满心激动与喜悦却不直白言说,仅以“处处新”三字暗表心意:既写花的清新鲜活,更写人的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