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杂体诗(即古体诗)大多涉及明代的社会生活和触及当时的社会问题,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关心人民疾苦的襟怀。此诗写一位老农民穷苦困顿的生活,揭示出当时统治阶级剥削压榨农民的惨重情景,正是当时深重的阶级剥削的真实写照。诗一开头,便直承题目以一“田舍翁”作为典型形象来写,一以贯之,统摄全篇。
首四句先写这一田家老农民的勤劳。“何曾辞苦辛”,谓何尝逃避过劳苦。联系前句的“老更勤”,可见这位老农一辈子都在辛辛苦苦地种田,愈老愈辛勤,从来没有偷过懒。以致皮肤粗糙如“鸡皮”,白发苍苍如“鹤”,十个手指因过分劳作,指甲因磨损而脱落殆尽,变成一根根秃指了。尽管如此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朝廷因功加封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419篇诗文 ► 5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