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
出自唐代徐惠的《进太宗》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刚亮我就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妆容打理妥当后,心里却不由得迟疑徘徊。
古时候,有人不惜花费千金,只为博得美人展露笑颜,而陛下仅凭一纸诏书,就能轻易将我召入宫中吗?
注释
镜台:上面装着镜子的梳妆台。
裴回:即”徘徊”,比喻犹豫不决。
千金一笑:即一笑千金,美女一笑,价值千金。形容美人一笑很难得。
讵:副词。岂,难道。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力等编撰 .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765页,第783页,1064页 .
2、
《成语大词典》编委会 编; 王朝晖,陈桂杰,梁超 校 .成语大词典(最新修订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
创作背景
唐太宗曾下召让
徐惠去见驾,她过了很久还没到,唐太宗非常生气。她因此献了这首
诗:“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唐太宗见后大悦,怒气一下子全消了。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语林·贤媛》,《大唐传载》,《唐诗纪事卷三》:上都崇圣寺有徐贤妃妆殿,太宗曾召妃,久不至,怒之,因进诗曰:“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2、
《诗女史纂卷之六》:尝召充容,久不至,怒之。因进诗曰:“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帝大悦。
3、
《情史》: 唐太宗尝召徐贤妃(妃名惠,湖州人,八岁曾拟《离骚》),不至,怒之。贤妃进诗曰: “朝来临镜台,妆罢且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以娇语解围。
4、
尧山堂外纪·卷二十二·唐:太宗尝召徐贤妃不至,怒之,贤妃进诗曰:“朝来临镜台,妆罢且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贤妃名惠,湖州人,长安崇圣寺有贤妃妆殿。)
赏析
徐惠的《进太宗》(又名《妆殿答太宗》)是她屡拒太宗传召时所作,在强调“后妃之德”的时代里,格外难得地彰显了作者的“女儿性”,满是灵动意趣。
诗开篇“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未着一字描摹梳妆细节,却让佳人对镜的优雅姿态跃然纸上,笔力尽显。按封建礼教倡导,后宫妃嫔得君王宣诏本应欣然应命,柔顺无违,可徐惠偏反其道而行——妆容打理妥当后,非但不即刻赴召,反倒在镜台前徘徊流连,似有意逗引君王。待君王或许因等待生怒,她早已料及,借“千金买笑”的典故巧设反问:“古人需耗费千金,方能博得美人一笑,陛下仅凭一纸诏书,便能轻易将我召来吗?”
这一问不仅巧妙平息了君王可能
简析
《进太宗》是一首五言绝句。该
诗生动描写了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笔调活泼,带有戏谑之意。此诗表现了
徐惠的自尊,展现了徐惠与太宗之间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帝、妃生活的另一面。这首诗既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也委婉地展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颇能见其地位之坚固和性格的执拗,其中亦颇有微讽之意。
徐惠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长城人(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求早死。又作七言诗和连珠以示其心愿。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仅二十四,被追封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6篇诗文 ► 54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