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大雪阻断了行程,我滞留在宛地,日暮时分唯有遥望洛阳。
放眼四周,尽是苍茫旷野,故乡的山河却不知在何方。
村中一缕孤烟冉冉升起,迟归的大雁早已飞至遥远天边。
近处田野、远处山岗皆被积雪覆盖,唯有饥饿的老鹰,仍在雪中寻觅野兔。
我自少年时便研习文墨,潜心诗词歌赋,奈何多次赴京应试,皆未能如愿。
如今实在羞于返乡,只能在归途中彷徨无措。
注释
南归:指诗人自长安归故乡。
滞(zhì):不流通,引申为滞留。
宛许:即宛地,泛指南阳以北。
京豫(yù):指洛阳。唐时将洛阳设为东都。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诗以归途境遇为脉络,将写景、叙事与抒情深度融合,层层递进抒发诗人的忧郁怅惘与人生彷徨。
开篇四句既点明滞留宛地、日暮望洛的时地背景,又借对乡山的渴盼与眼前旷野的苍茫,流露归途的迷茫。一个“望”字道尽对故乡的牵挂与前路的无措,尽显失神之态;一个“莽”字勾勒出旷野的辽阔空寂,更衬得诗人内心的寒凉孤寂。
中间四句聚焦黄昏雪原的荒凉景致,“孤烟”袅袅暗合诗人的孤独心境,“归雁”远逝反衬自身的滞留无依,“饥鹰捉寒兔”的画面更添萧瑟,而“覆”字凸显积雪之厚,将天地间的苍凉氛围推向极致,处处暗喻诗人当下的困窘处境。
后四句直抒胸臆,诗人自陈少年研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302篇诗文 ► 34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