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喜雨亭记

苏轼 苏轼〔宋代〕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座亭子以“雨”为名,是为了铭记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古时候人们遇到喜事,常会用它来给事物命名,以此表达不忘的心意。就像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以“嘉禾”作为文章篇名;汉武帝获得宝鼎,就用“元鼎”纪年;叔孙得臣击败敌人侨如,便将儿子取名为侨如。他们的喜事大小不同,但那份铭记的心意却是一致的。

  我到扶风任职的第二年,才着手修建官署。在厅堂北侧建了一座亭子,南侧挖了一方池塘,引来流水、栽种树木,把这里当作休憩的场所。这年春天,岐山以南降下了利于麦子生长的春雨,占卜后得知,今年会是丰收之年。可之后整整一个月没再下雨,百姓们渐渐忧心忡忡。直到三月乙卯日,天空才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喜雨亭记》是一篇散文。此文开篇点题,为全文之纲;第二段叙修亭经过,点明修亭之人、时间、地点及周围环境。写久旱民忧、大雨民喜,把修亭与喜雨联系起来,以忧衬喜;第三段离议论于对话之中,进一步说出亭与喜雨之关系;最后一段以歌作结。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出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其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创作背景

  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旱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为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完善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2、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赏析

  《喜雨亭记》最鲜明的突破,在于苏轼跳出传统亭台游记的俗套,以“即小见大、以无化有”的巧思,将一座寻常休憩之亭,与民生忧乐、家国期盼深度绑定,终成寄寓“与民同乐”情怀的千古名篇。全文以“亭、雨、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将叙述、议论、抒情熔于一炉,笔法灵动多变,布局精巧跌宕,既见文字功力,更藏赤子之心。

  文章开篇便破题出新,以“亭以雨名,志喜也”直接点出三字核心,却不急于释疑,反而借周公名书、汉武纪年、叔孙名子的三个历史典故,说明“遇喜名物”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既为“喜雨名亭”寻得文脉依据,又设置悬念,让寻常的命名之事生出典雅意趣,为后文铺展埋下伏笔。这种开篇破题、立据悬

展开阅读全文 ∨

题解

  《喜雨亭记》作为苏轼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无论从散文体裁的创新运用、内容的深度开掘,还是艺术感染力来看,都是一篇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精品。全文仅五百余字、四小段篇幅,却以灵动笔法紧扣“喜雨亭”三字核心,或分述、或合写,借古史烘托、以问答渲染,既传递出久旱逢甘霖的由衷喜悦,更暗藏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笔调活泼又不失厚重,尽显举重若轻的文字功力。

  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清晰可循: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次年修建休憩之亭时,恰逢春雨适时而降,解了当地旱情,遂将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挥毫写下这篇佳作。而“喜雨”一词并非苏轼首创,其文化渊源可追溯至更早的典籍与

展开阅读全文 ∨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7篇诗文 ► 482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示儿

陆游 陆游〔宋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周邦彦 周邦彦〔宋代〕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