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译文
这座亭子以“雨”为名,是为了铭记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古时候人们遇到喜事,常会用它来给事物命名,以此表达不忘的心意。就像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以“嘉禾”作为文章篇名;汉武帝获得宝鼎,就用“元鼎”纪年;叔孙得臣击败敌人侨如,便将儿子取名为侨如。他们的喜事大小不同,但那份铭记的心意却是一致的。
我到扶风任职的第二年,才着手修建官署。在厅堂北侧建了一座亭子,南侧挖了一方池塘,引来流水、栽种树木,把这里当作休憩的场所。这年春天,岐山以南降下了利于麦子生长的春雨,占卜后得知,今年会是丰收之年。可之后整整一个月没再下雨,百姓们渐渐忧心忡忡。直到三月乙卯日,天空才降
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旱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为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喜雨亭记》最鲜明的突破,在于苏轼跳出传统亭台游记的俗套,以“即小见大、以无化有”的巧思,将一座寻常休憩之亭,与民生忧乐、家国期盼深度绑定,终成寄寓“与民同乐”情怀的千古名篇。全文以“亭、雨、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将叙述、议论、抒情熔于一炉,笔法灵动多变,布局精巧跌宕,既见文字功力,更藏赤子之心。
文章开篇便破题出新,以“亭以雨名,志喜也”直接点出三字核心,却不急于释疑,反而借周公名书、汉武纪年、叔孙名子的三个历史典故,说明“遇喜名物”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既为“喜雨名亭”寻得文脉依据,又设置悬念,让寻常的命名之事生出典雅意趣,为后文铺展埋下伏笔。这种开篇破题、立据悬
《喜雨亭记》作为苏轼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无论从散文体裁的创新运用、内容的深度开掘,还是艺术感染力来看,都是一篇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精品。全文仅五百余字、四小段篇幅,却以灵动笔法紧扣“喜雨亭”三字核心,或分述、或合写,借古史烘托、以问答渲染,既传递出久旱逢甘霖的由衷喜悦,更暗藏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笔调活泼又不失厚重,尽显举重若轻的文字功力。
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清晰可循: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次年修建休憩之亭时,恰逢春雨适时而降,解了当地旱情,遂将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挥毫写下这篇佳作。而“喜雨”一词并非苏轼首创,其文化渊源可追溯至更早的典籍与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7篇诗文 ► 4824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