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的农家小屋坐落在清澈江水的弯曲处,简陋的柴门紧挨着古老的道路旁。
草木长得极为茂盛,遮蔽了远处市井的景象;地处偏僻,人也懒散,穿着随意舒适的衣裳。
一丛丛榉柳的枝条轻柔低垂,一棵棵枇杷树散发着阵阵果香。
夕阳下,捕鱼完后的鸬鹚被余晖染得发亮,它们展开翅膀晾晒,落满了江中的鱼梁。
注释
田舍:农田与屋舍的并称。在语言演变中逐渐引申为农家庭院的代称。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
僻:偏。
榉:一作“杨”。
鸬鹚:水鸟名。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
首联开篇点题,经过将近两年的风雨洗礼,诗人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草堂。草堂附近一道清澈如带的江水蜿蜒流过,宛如一道自然屏障,隔绝尘世喧嚣,成为了诗人的隐逸世外桃源。因此,诗人简单而朴实地在古道旁搭起了用柴木做成的简易大门。从此,诗人终于找到了漂泊心灵的安身之处。
颔联描写诗人站在柴门旁,顺着古道眺望,草木郁郁葱葱,遮蔽了视线,所见皆是茂盛的芳草;耳中充斥着鸟虫的歌唱。面对这景色,诗人遗世独立的心情油然而生,仿佛可以尽情放纵。于是,素来儒士风范的诗人也开始放松自己,衣着慵懒,心境愉悦,享受着简朴生活中的温暖。
颈联,诗人的笔触转向了田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