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茂密的芦苇丛里,驱出一群母野猪。哎哟,这可真是天子手下的好兽官!
从茂密的蓬草丛里,驱出一窝小野猪。哎哟,这可真是天子手下的好兽官!
注释
驺(zōu)虞(yú):一说猎人,一说义兽,一说古代管理鸟兽的官。
茁(zhuó):草木茂盛貌。
葭(jiā):初生的芦苇。
壹:发语词。一说同“一”,射满十二箭为一发。
发:发矢。一说“驱赶”。
五:虚数,表示数目多。
豝(bā):母猪(此处因文意应为雌野猪)。
于(xū)嗟乎:感叹词,表示惊异、赞美。于,通“吁”,叹词,表示赞叹
鉴赏
这篇作品之所以存在不同解读,争议核心主要源于对“驺虞”一词的理解差异。秉持“诗教”理念的学者将驺虞看作仁兽,提出此诗描绘的是春蒐之礼——人们驱逐危害生灵的野兽,却不赶尽杀绝,把仁政的理念延伸到禽兽身上;不过,将驺虞解读为兽名,最大的问题在于与诗歌主旨无法衔接。另有观点认为,“驺虞”是一种义兽,它不捕食活物,仅以死物为食,怀揣慈悲之心;也有说法提出,诗中的“驺虞”并非指义兽,而是负责管理鸟兽的官职,代指专门掌管鸟兽事务的官吏。《鲁诗》早已将“驺”解释为天子的园林,将“虞”解读为掌管兽类的官员;当代学者鲍昌在《释〈驺虞〉》一文中,则把“驺”理解为饲养牲畜的人,把“虞”解释为身披虎皮、高声
创作背景
此诗为赞美驺虞而作,但对赞美的对象即“驺虞”所指尚存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此诗是赞美为天子管理鸟兽的小官吏的诗歌,还有学者认为此诗是赞美猎人的诗歌。《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歌颂文王教化的诗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45-46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9-50
简析
《驺虞》是一首杂言古诗。全诗二章,每章三句,第一章点明田猎的背景,当春和日丽之时,风煦润物、花木秀出,母猪藏匿在郁郁葱葱的芦苇之中;第二章指出行猎是在蓬蒿遍生的原野,天高云淡、草浅兽肥,虽然猎物小不易被发觉,但猎人仍然能够“壹发五豵”,轻松从容。整首诗语言简洁精练、形象生动,截取行猎过程中的两个场景,简笔淡墨,勾勒出猎人弯弓搭箭、射中猎物的生动画面。
炎黄之争
佚名〔先秦〕
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 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商君书》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率熊、罴、狼、豹、䝙、虎为前驱,以雕、鹖、鹰、鸢为旗帜。三战然后得其志。《绎史》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氏既殁,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列子》
子路从而后
论语〔先秦〕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