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八月的芦苇花带着寒意,秋江里掀起的波浪泛着白。
北风吹动着桅杆上的候风器,谁是要去往浔阳的客人呢?
鸬鹚山头的小雨刚刚停住,扬州城外的傍晚,潮水开始上涨。
远行的人今夜该停泊在金陵的小洲边吧,不妨听听沙洲旁大雁的鸣叫声。
注释
刘昱(yù):作者的友人。
苇(wěi):芦苇。李时珍《本草纲目》:“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
浪头:掀起的波浪。
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浔(xún)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鸬鹚(lú c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在有情无情之间,着笔淡永,但也并不是敷衍应酬。
诗的开篇便以景烘托离别心绪,营造出浓厚的送别氛围:“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八月秋意渐浓,岸边苇花泛白,江中浪头亦呈白色,再伴以瑟瑟秋风,浪花借风力打湿苇花,苇花又随风扑向浪花,二者仿佛融成一片纯白。这 “白” 并非严冬霜雪的凛冽之白,也非暮春柳絮梨花的绚烂之白,而是凉秋八月的素净之白,既无热烈光彩,也无刺骨寒意,只显萧疏淡雅。诗人将芦花与秋江浪花相联结,让人仿佛置身一片雪白景致,纯净的友情恰似这 “芦花一白万顷雪” 的壮美情景,也似那如雪翻腾的江水般深厚。此时,北风吹动船桅上的 “五两”(古代测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宦游江南送别朋友刘昱时所作。刘昱不知何许人,从诗中可考见的,他与李颀是朋友,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两人当时同在镇江扬州这一带。八月间,刘昱溯江西上,准备到九江去,李颀作此诗送别。
参考资料: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