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有感

谭嗣同 谭嗣同〔清代〕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得过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应当面对苍天痛哭一场才罢休。
四万万人民啊一起痛哭吧,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注释
抵:抵得过。
春愁: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这里指对于国事飘摇、国势衰微的忧愁。
合:应该。
苍冥:苍天。
一哭休:痛哭一场才罢休。
四万万人:当时中国人口有四万万。四万万,四亿。
神州:战国时驺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世用它作为中国的代称。

参考资料:完善

1、 赵维江.经典诗文三百篇: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44
2、 张浩逊.古小诗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224
3、 郭彦全.千首少儿古诗选译: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476

赏析

  这首诗写面对国土被侵、主权旁落的深重民族危机,诗人满怀悲痛和无助,虽身处阳光和煦的春日,仍无法慰藉内心深处的愁绪,诗人忧国忧民,感怀于国家的懦弱与苦难,困惑国家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不禁与同胞们一起潸然泪下。全诗风格悲怆苍凉,情感浓烈真挚,闪烁着爱国精神之光。

  《有感一章》这首诗是一首写大忧和大痛的七言绝句。首句“世间无物抵春愁”直抒胸臆,世间没有什么能够抵得了自己的“春愁”,极言自己愁之大、愁之重。“抵”这个动词使后面春愁一词一下子具体化形象化了,并给人无尽的想象。春天本来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但是在一年前的春天,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而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春。先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因甲午战争战败而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对谭嗣同刺激极大。他在《兴算学议》中说:“经此创巨痛深,乃始屏弃一切……当馈而忘食,既寝而屡兴,绕屋傍徨,未知所出。”因此,当又一个春天来临之际,他又激起了万斛“春愁”,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649-650

简析

  《有感》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面对国土被侵、主权旁落的深重民族危机,诗人满怀悲痛和无助,虽身处阳光和煦的春日,仍无法慰藉内心深处的愁绪,他忧国忧民,感怀于国家的懦弱与苦难,困惑国家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不禁与同胞们一起潸然泪下。全诗风格悲怆苍凉,情感浓烈真挚,闪烁着爱国精神之光。

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2篇诗文 ► 25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曹雪芹 曹雪芹〔清代〕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种菊

曹雪芹 曹雪芹〔清代〕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薛宝钗·雪竹

环山樵〔清代〕

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
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
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六。
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
无复绿猗猗,何如在淇澳?
寒林尽白封,奚第琅玕独。
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
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
搦管坐空斋,不听声谡谡。
缅怀文典可,佳画添几幅。
更思僵卧人,岂只食无肉。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