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春源
王昌龄〔唐代〕
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
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水潺潺流向繁花似锦的春城,沿途花儿盛开,重重叠叠。江水清澈明亮,倒映着周围深翠的山峰,仿佛引领着它们一同前行。
与友人共饮美酒,在醉意中迷失在松溪的小径上。山间的客栈静谧无声,只有傍晚的钟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
注释
源:指河流的源头。
春城:春城,春城一般指昆明。昆明,别称春城。本诗中未透露具体指代地点,或“春城”也可理解为“春日某城”,泛指春色。
花几重:形容花儿层层叠叠,重重叠叠,极为茂盛。
江明:指江水清澈明亮。
深翠:形容山色深绿且浓翠。
引:引导,带领。
诸峰:指周围
赏析
这首《宴春源》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水的画卷,并通过诗人与友人的醉行经历,传递出一种逍遥自在、沉醉于自然的情感。
首句“源向春城花几重”,以“源”字引出全诗,点明诗人所处的环境——春水潺潺,流向繁花似锦的春城。这里的“花几重”不仅描绘了春日花朵的繁茂,也隐含着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与赞叹。接着,“江明深翠引诸峰”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色。清澈的江水映照着深翠的山色,而远处的山峰也在江水的引领下若隐若现。这一句中,“江明”与“深翠”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明。“与君醉失松溪路”是诗中的转折,也是情感的高潮。诗人与友人醉意盎然,竟然迷失在松溪的小
简析
《宴春源》是一首七言绝句,它绘制出一幅充满生机而又不失静谧的春日山水画卷。首联点出时令,表现出春日的生机盎然和热烈绚烂;颔联将视角从春城的花海转向江边的景色;颈联将焦点转向诗人与友人醉酒后的活动;尾联写暮钟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既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又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幽远。全诗从景色的描绘到人物的活动,再到时间的流转,都井然有序,次第铺开,使得诗歌的意境得以充分展现。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12篇诗文 ► 179条名句
游终南山
孟郊〔唐代〕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走马引
李贺〔唐代〕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光 一作:花;静 一作:净;花 一作:光)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古剑篇
郭震〔唐代〕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