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
朱熹〔宋代〕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富贵时有多余的乐趣,贫贱时也不必过于忧愁。谁知道天道的幽深险峻,吉凶祸福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请看那东门外的黄犬,再听听那华亭的鹤唳,千古的遗憾难以消除。哪里比得上鸱夷子,披散着头发,在小船上逍遥自在。
鸱夷子,成就了霸业,又有多余的智谋。跻身高位成为大国卿相,最终却放下权柄拿起钓竿归隐。春天的白昼,五湖烟波浩渺;秋天的夜晚,天空云月皎洁,除此之外都显得那么悠远。永远抛弃人间的俗事,把我的道义寄托在沧洲之上。
注释
馀:同“余”,多余、剩余。
倚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东门黄犬:典出《史记·李斯列传》,指李斯被赵高诬陷,
赏析
朱熹的这首《水调歌头》以富贵贫贱、天道幽险为引子,通过对比东门黄犬、华亭清唳的典故与鸱夷子的逍遥自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词中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向往。通过描绘鸱夷子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作者心中理想的隐逸生活状态。整首词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总结 朱熹的《水调歌头》通过对比富贵贫贱与天道幽险,以及对东门黄犬、华亭清唳与鸱夷子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向往。整首词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朱熹诗词中的佳作之一。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朱熹作为一位理学大师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402篇诗文 ► 236条名句
清明
黄庭坚〔宋代〕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荒冢 一作:荒陇)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千秋岁·数声鶗鴂
张先〔宋代〕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飞花雪 一作: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