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从前秦王以打猎为乐趣而扰民,有一次他下令在北郊打猎。前一天,百姓都离开回避他。有个叫韩生的人制止他们说:“君王的爱子病了三天了,君王心里担忧他,必定不会出来狩猎。”后来果然是如此。有人问他说:“我在王宫担任侍卫,尚且不知道大王的爱子病了。您凭借什么知道他病了呢?”韩生说:“我听说君王的爱子喜欢放风筝,我登高望见王宫之上,三天没有看见风筝了,所以才知道。”
天下的事物,见表象可以推测其中微妙,智慧的人据此判断它,笨拙的人只会迷惑啊。预料敌情的人如同韩生预料秦王不外出打猎,可以说是有智慧的啊。
注释
昔者:从前。
好:以..
《韩生料秦王》是清代曾国藩创作的文言文寓言,收录于《败经》。故事讲述秦王欲赴北郊狩猎致百姓避走,韩生通过观察王宫连续三日未放纸鸢(风筝),推断其因爱子患病无心出猎,最终应验。全文以对话推进情节,通过风筝踪迹的微小线索揭示“见形测微”的哲理,以小见大阐释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