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西北方的秋风已经吹到,我这客居他乡的楚人心绪难平。
夕阳西下,碧云渐渐聚合,心中思念的佳人却始终没有到来。
露水闪烁着晶莹的光彩,明月也开始在夜空缓缓移动。
为你搁置了珍贵的书籍,精美的瑶琴又怎有心情去弹奏。
我在巫山的水渚边思念你,怅然远望传说中的阳云台。
香膏炉里的烟火早已熄灭,华美的坐席上落满了浮尘。
桂水一日千里奔腾不息,我借着这流水,寄托平生的情怀与思念。
注释
休上人:南朝宋僧惠休的别称。
月华:月光,月色。
巫山渚:指男女幽会之所。
膏炉:香炉。
作为《杂体诗三十首》的压卷之作,此诗摹拟汤惠休的怨别诗风。汤惠休早年出家为僧,世称“休上人”,其诗作多涉相思离别题材,尤以五言《怨诗行》最负盛名。
诗歌开篇“西北秋风至,楚客心忧哉”,既契合惠休诗常用的秋日背景,又化用《楚辞》中“楚客”意象,以秋风起兴,自然引出客子怀人之情,手法贴合原作风格。接着“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以傍晚“碧云”的清丽之景映衬“佳人未至”的惆怅,写景与言情交融,兴象饱满。“露彩方泛艳,月华始徘徊”两句续写晚景,露珠映晖、明月升空的画面,既暗示时间推移,体现主人公的长久伫望,又以凄迷景色烘托其孤寂心境。
“宝书为君掩,瑶琴讵能开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稻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