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箧磨穴砚
佚名〔未知〕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及反而学,至精其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人中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认为书法已经学成,就向老师告辞离开。老师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别的人,希望托你安放在某山下。”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有很多枚,(那个人)才知道老师从前用过的(有多少)。他顿时觉得十分惭愧,就返回继续学习,一直学到书法技艺非常精通的地步。
注释
箧:竹箱子。
书:书法。
于:向。
辞:告别。
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去:离开 。
付:托付。
置:放 。
受:接受 。
启发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做人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就为时不晚。
简析
《一箧磨穴砚》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此文以学书为载体,超越了技艺的范畴,传达出一个普世的道理: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保持谦逊的心态至关重要。只有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面对并努力克服时,才能不断前进,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同时,它也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就,往往源自于长期的积累与不懈的努力,学无止境。
学习谚语三则
佚名〔未知〕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刘氏善举
佚名〔未知〕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