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王维〔唐代〕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天您就要到衡山和洞庭湖那边去了,那秋月下哀鸣的猿声如何能忍受得了呢?
心中充满忧虑,注视着北方的水岸,感觉三湘之路遥远无边,厌恶地说起楚国正是候风吹拂。
瘴气弥漫青草的时候经过夏口,浪花如白头时离开湓城。
长沙不是能久留才子的地方,不必像贾谊一样凭吊屈原。

注释
杨少府:名不详。
郴州:今属湖南省。
若为:犹言“怎堪”。
北渚:北面的水涯。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湘水发源汇潇水,谓之潇湘;及至洞庭陵子口,汇资江,谓之资湘;又北与沅水汇于湖中,谓之沅湘。
五两:古代候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唐代时期的气候和现在的气候有一定差异处。竺可桢认为,公元七世纪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高温湿润的南方地区在当时被认为气候不太宜人,瘴气丛生。王维的朋友被任命为郴州知府,即朝廷将此人排挤到了条件比较恶劣的地方当官。王维作此诗送别朋友。

参考资料:完善

1、 张 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121-124

赏析

  这首诗首句首先排列出朋友途中经过的名山大川:衡山与洞庭,在崇山峻岭与漭漭湖泽间,伴随朋友的是凄厉的猿声。古人认为,猿叫声凄凉哀婉,引人落泪。郦道元《水经注》引民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远谪之人,望着秋月,听着猿声,心中无限孤寂愁苦。由于人心中的愁苦,所以看到湘水,吹到楚风,都觉得难受。

  在颈联中,诗人继续描绘朋友旅行中的艰辛。他采用了绘画般的技巧,第五句“青草瘴”将夏口地区描绘成一片翠绿而朦胧的景象,然而,这种青草色却伴随着致命的瘴气。第六句则将湓城置于白浪滔天的壮观景象中。只是观看这样的景色,或许还觉得壮丽,然而作为乘船的乘客,这一景象足以让人提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送杨少府贬郴州》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想象朋友途中经过的名山大川,表现出旅人的愁苦之情;后四句想象旅途中实际存在的凶险,并用贾谊的典故以宽慰朋友。全诗融情于景,用典恰切,意味深长,并未一味地悲伤凄凉,而尝试写出对朋友的同情、理解和宽慰。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14篇诗文 ► 879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胡无人

李白 李白〔唐代〕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无人,汉道昌。
陛下之寿三千霜。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颜真卿 颜真卿〔唐代〕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穀。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兹 一作:并)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长安秋望

杜牧 杜牧〔唐代〕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