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出自唐代李贺的《蜀国弦》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枫树散发着浓郁香气,花朵静静绽放;锦江水面,映着南岸青山的倒影。
险石欲坠,野猿哀啼;竹林间的云雾,在半山腰萦绕,似含愁绪。
一轮寒月从秋日水滨升起,水底白玉般的细沙,泛着粼粼微光。
不知是哪家伤怀落泪的游子,满心悲戚,不忍渡过险峭的瞿塘峡。
注释
枫香:枫树有脂而香。郭璞注《尔雅·释木》云:“枫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
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省境内,因此水濯锦,锦彩鲜润,故称濯锦江。
南山:不详何山,当在锦江南岸。
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
坠猿哀:用杜甫
赏析
诗题“蜀国弦”,是乐曲名。李贺诗中多次写到蜀国弦,如“拂袖风吹蜀国弦”(《牡丹种曲》),“蜀国弦中双凤语”(《听颖师琴歌》),均指乐曲,可证此诗所写是蜀国乐曲。
前两句描绘,傍晚时分,濯锦江边微风轻拂、细浪粼粼,枫树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野花悄然沐浴在金色的夕阳里,碧绿的锦江水面,映照着南山青苍沉静的轮廓。这幅自然景致清雅秀丽,让人悠然心生向往。画面虽无声,却隐约透出轻柔清丽、闲静恬美的音乐韵律。诗人开篇既未点明演奏者,也未交代所弹乐器,连题中 “弦” 字都未曾提及,反倒开门见山,以两幅形象鲜明的景物画面,描绘音乐的情调和节奏,瞬间将读者带入美妙的音乐境界,让人真切感受到
创作背景
此
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李贺二十五岁时,当时作者在吴楚一带。
参考资料:完善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简析
《蜀国弦》是一首五言古
诗。此诗前六句生动具体地描写蜀国山水的特征,后两句讲一位蜀国依恋故土不忍辞别的情景。全诗用一连串可见的生动形象摹写可听而不可见的弦声,让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把乐曲所表达的复杂多变情境一一展现出来,创造出一个感伤幽艳的奇妙音乐境界。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元和十一年(816年),李贺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一说二十四岁)。► 252篇诗文 ► 665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