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出自唐代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译文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注释蒙蒙:形容雨点细小。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
赏析此句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原文
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柴门静悄悄的,屋里黄米饭香气四溢;山村人家升起炊烟,春雨过后天刚刚放晴。
庭院里的花儿笼罩在迷蒙水汽中,流水在石间潺潺作响;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水塘边飘着蒲草的清香,水塘中蒲草黑压压一片;鸳鸯和鸂鶒在水中嬉戏,像家中饲养的家禽一样自在。
村前村后田间的桑树与柘树生长茂盛,东西邻居之间和睦相处,没有相互侵扰。
养蚕的女子在清澈的前溪里漂洗蚕茧,牧童一边吹着笛子,一边穿着衣服在水中沐浴。
山中老翁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向西坡,说那里的瓜和豆已经成熟了。
注释
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
创作背景
贯休是晚唐
诗僧,《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这组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创作时间是晚春时节,具体年份不详。
参考资料:完善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59-860
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描绘柴门内外一片静谧,缕缕炊烟缓缓升起,阵阵黄米饭的香气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农夫必然要趁墒情适宜抓紧春耕,“柴门” 因此显得 “寂寂”。由此可见,“春雨” 下得及时,天气放晴得及时,农夫抢墒耕种也及时。诗人虽未直接提及喜雨,喜悦之情却自然流露。
后两句刻画庭院中水汽朦胧,仿佛给院中的花草披上薄纱,难以看清全貌;山野间 “泠泠” 的流水声,清脆悦耳;此前躲进巢中避雨的鸟儿,重新飞上枝头,叽叽喳喳欢快鸣叫;一个孩童走出柴门,哭闹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些描写,都是在展现春雨放晴后的景致与喜雨的心情。暂且不论朦胧景致与清脆水声,单看枝头欢唱的黄莺,连鸟儿都这般欢
简析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是一组七言古
诗,这两首诗表现农村的环境的宁静和生活的美好。第一首前两句写农家饭香扑鼻及抢墒春耕的情景,后两句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第二首前四句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后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全诗风格健美明快,语言朴素清新,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593篇诗文 ► 26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