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大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堂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幼时父母便双双亡故,何其不幸!
纵然身处富贵荣华之中,可谁曾真正娇惯疼惜?
幸好天生性情豪爽、胸襟开阔,从不把儿女间的私情缠萦心上。
真好比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照亮了华美的厅堂。
有幸匹配到才貌出众的如意郎君,本想求得天长地久,也好抵消幼年时的种种坎坷不幸。
可终究逃不过如巫山云雨消散、湘江流水枯竭般的结局。
这原是人世间盛衰兴亡的命数注定,又何必白白悲伤感叹。
注释
乐中悲:即乐中有悲,好景不长。
襁褓(qiǎng bǎo):包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叹:不幸。
简析
这支曲子类似于史湘云对自己命运的自诉、自叹、自解,全曲概括了她人生的三大悲剧:幼年父母双亡,长大后家族败落及情爱坎坷。整首曲子语句参差,词采鲜明,声调铿锵;其格调哀惋凄恻,悲剧色彩浓郁,展示了湘云丰富的内心世界,富有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写在了“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这两组结构完整的组
诗是“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提纲。小说这一回,主要借由警幻仙子揭露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对一些重要的女性悲剧人物的性格、命运和贾府的最后破败,都概括地作了预示。《红楼梦十二支曲》是《红楼梦》的点睛之笔。而《乐中悲》是《红楼梦十二支曲》的第五首曲子,这支曲子是揭露史湘云命运的。
参考资料:完善
1、
山东省临沂师专中文系.红楼梦注释 修订本[M].山东省临沂师专中文系.1977:60.
赏析
这支曲子仿佛史湘云对自身命运的自诉、自叹与自解,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暗合她坎坷的人生轨迹。史湘云出身名门望族,却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叔父家中;婚姻虽曾美满,终因丈夫早逝而独守空闺。首句以感叹语气,点出湘云幼年时的坎坷境遇,随后笔锋一转,展现出她苦中作乐的心境。成年后,湘云仿佛苦尽甘来,“厮配得才貌仙郎”,可最终依旧逃不过 “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的结局,“地久天长” 不过是一场美好奢望。湘云的判词仅以四句简短文字概括其一生:“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而这支曲子的内容更为详实,不仅披露了更多湘云婚后生活的细节,更向读者展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68篇诗文 ► 888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