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齐天乐·上元》
译文灯火已阑珊,远远望去,酒楼渐行渐远。
注释宝钗楼远:佳人居住的楼阁相距遥远。
原文
纳兰性德《齐天乐·上元》
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鞣鞠余红,琉璃剩碧,待属花归缓缓。寒轻漏浅。正乍敛烟霏,陨星如箭。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
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韶光忒浅。细语吹香,暗尘笼撰,都逐晓风零乱。阑干敲遍。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灯火已渐阑珊,远远的酒楼在夜色中渐渐模糊。游人伴着稀疏的灯火,缓缓踏上归家之路。轻寒悄然袭人,计时的漏壶也即将滴尽。烟雾悄然聚拢,烟花如箭般掠过夜空。一双莲花灯影摇曳闪烁,猛然勾起历历往事,令人心惊不已,绵长情思终究难以斩断。
不必怨怼时光一去不返,只恨春光易逝,美好总是这般短暂。她柔细的低语、唇边的幽香,还有被夜雾轻笼的迷蒙芳鬓,那些珍贵的记忆都随拂晓之风消散,只剩零星片段残存。我敲遍栏干,轻声问帘底之人:何时方能再相见?满腔相思无处消解,唯有今夜满溢的月色静静相伴。
注释
宝钗楼远:佳人居住的楼阁相距遥远;宝钗楼,唐宋时成阳酒楼名。陆游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爱人不在,岁月已逝,词人在上元节时出去游玩,睹景思人,故而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完善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1,第315页
赏析
纳兰性德这首元宵词,以“繁华落尽见孤寂”为情感脉络,从佳节盛景写到深夜寂寥,将相思之苦与时光之叹熔铸于景语情语之中,笔调幽婉,意蕴绵长。
开篇“阑珊火树鱼龙舞”先绘上元盛景:元宵之夜,灯火如树、鱼龙漫舞,街市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正是家人团聚、观灯赏景的佳节盛事。然而这份繁华转瞬即逝,“望中宝钗楼远”一笔转折,昔日人声鼎沸的歌楼酒肆,在游人渐散后愈发遥远空寂。热闹褪去后的清冷,瞬间勾起词人内心的寂寥,繁华与冷清的强烈对照,为全词奠定了孤寂的基调。
夜色渐深,“棘韬馀红,琉璃剩碧,待属花归缓缓”勾勒出花灯残景:闹市中残存的花灯红碧相间,如琉璃般零星闪烁,
简析
词的上片道出上元节夜里的繁华景象,然而词人很快从美好的事物中抽身出来,想到凄惨的过往;下片说红颜已逝,岁月不饶人,天不知人情恨,偏偏要圆月捉弄,透露出词人内心的烦忧与苦闷。这首词看似写的是热闹,其实是在写热闹深处的寂寞心事;词人借自己在上元节的所遇所想,表达了自己对爱人的怀念之情。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363篇诗文 ► 1277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