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唐代〕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睡醒时听见浓重的露水滴落声,打开房门,面对西边的菜园。
一轮寒月从东边的山岭升起,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发出清越的声响。
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偶尔啼叫一声。
我斜靠在屋柱上,一直等到天亮,满心寂寞,不知该说些什么。
注释
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时候。
觉(jué):睡醒。
繁露:浓重的露水。
临:面对。
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东岭:指住处东面的山岭。
泠泠(ling 灵):形容声音清越。
逾(yú 余):更加。
赏析
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永州的深秋本就气候舒爽,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总觉寒意阵阵。这晚他从梦中醒来,恰是夜半时分,四下万籁俱寂,窗外却亮得如同白昼,方才的梦境还清晰在目。诗人辗转难眠,再也无法入睡,百无聊赖间,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响都能听见,周遭环境格外寂静。露水凝结滴落,本是难以察觉的,此处用 “闻” 字,正是有意凸显这种细腻的感知。于是他索性起身,推开房门来到西园。
来到西园,他看见一轮带着寒意的明月从东岭升起,清凉的月光洒在稀疏的竹林上,仿佛能听见一泓清泉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 二字用得极为精妙。“月” 前加 “寒” 字来修饰,既与下句的 “泠泠” 相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31页
简析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整首诗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实际上却寄寓着非常复杂幽微的情怀,终难超脱。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著有《河东先生集》。► 240篇诗文 ► 1926条名句
兵车行
杜甫〔唐代〕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 一作:爷娘)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锦瑟
李商隐〔唐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风·大雅久不作
李白〔唐代〕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