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吴门道中二首

孙觌 孙觌〔宋代〕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
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虽然时值黄昏,烟雨茫茫,但摆渡人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

在翠绿的竹林中升起了袅袅炊烟,才知晓竹林深处有一个小村庄,走近才发现村里人家的门因下雨早早关闭。
这时从竹林中传出阵阵鸟叫,可是偌大的竹林中却发现不了鸟儿的位置,只见到长长的藤萝和黄昏中的古木。

注释
吴门:今江苏吴县。
藤罗:即藤萝。

参考资料:完善

1、 蔡厚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76
2、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赏析

  第一首诗着力描写乡里生活的萧散自得。几间茅屋的水边小村,杨柳扶疏,门窗尽绿。渡口有人在唤渡。虽然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景物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前两句,纯用景物写生方法;后两句,才点出了人物,传出了声音,但画面却显得更为静谧。哪怕是连连传来的唤渡声,也只不过像是扔到浩淼的湖水里的小石子,只能在湖面上掀起几小圈涟漪,并没有打破静谧。

  第二首诗着力渲染山林风光的天然幽趣。一缕炊烟,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发现了掩映在竹林深处的村庄。村子里的人家,在潇潇细雨中深闭着门户。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几声悦耳的鸟鸣;在高高的老树林里,藤萝缠绕,一片昏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作于作者晚年归隐期间。孙觌早年谄附权奸,“当时已人人鄙之;晚年被罢斥,退居乡间。他感到自己飞黄腾达已经无望,便索然徜徉林下,到处寻幽览胜,悠游度日,注目于水边茅屋和渡口烟雨,怡情于炊烟、人家、鸟声、藤萝等幽静景观。这两首诗就是作于这种心境之下。

参考资料:完善

1、 蔡厚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76

简析

  《吴门道中二首》是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诗着力描写乡里生活的萧散自得,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第二首诗着力渲染山林风光的天然幽趣,反映了诗人对桃花源式世界的追求。全诗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山林美景的点染,表达诗人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写得萧散疏朗、富有情趣。

孙觌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 703篇诗文 ► 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陆沉,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君知否 一作: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初到黄州

苏轼 苏轼〔宋代〕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