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遥想当年,我曾立于石镜山前,凝望落日余晖;如今暮春将尽,回首过往旧事,心底不由泛起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世道太平之时,壮士纵有抱负,也只能空老而无建功之机;归乡的路途依旧漫长,故国远在天涯,征人又怎能轻易归去?唯有在梦中,才能暂圆归乡之愿。
暮春时节,苜蓿长势旺盛,将昔日开阔的官道遮蔽得颇为严实;田陇间芜菁花竞相绽放,衬得田间的麦苗也显得有些稀疏。
我早已厌倦了辗转各地为官的生涯,如今神情黯然、颓废至此,连自己都觉得可笑;这般境况下,又有谁还会记得当年那个英姿勃发、携鹰乘醉打猎,浑身透着豪侠之气的陆游呢?
注释
石镜山:在
该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春暮,时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诗人面对春残日暮的景象,触景生情,遂发诸多感慨,于是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春残”是这首诗触景生慨的核心契机,它既是眼前真实的自然景象,又暗合人生暮年的象征意味,诗人借这一意象,将情、景、事与今昔之感巧妙融合。
首联“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开篇便切入对往日情事的追忆。当日在石镜山前目送夕阳西沉,已难免因年近暮年、未立功名而心生慨叹;如今再回首那段过往,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怅惘更添几分,句法间既显圆融,又藏劲健之力。
颔联“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紧承首联的“春残”与“回首”,把心绪转向报国无门的悲叹与思乡情切的怅惘。陆游曾从军南郑,本想随西北大军收复宋室河山,奈何不到一年便被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沦为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0237篇诗文 ► 1148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