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夜色沉沉风雨潇潇,荒凉的江面上正涌起潮水。
傍远处的船帆与海上烟云相连,短小的烛光接寒宵。
夜深人静害怕听到号角声,衣衫单薄,真想换上温暖的貂裘。
怜惜那些戍守远方海岸的士兵,要在孤岛上度过这冷清寂寞的夜晚。
注释
甬江:江名,在浙江省东北部。
潇潇:风紧雨急的样子。
荒江:荒凉的江水。
海气:海上烟云,这里指大海。
怯:害怕。
角:号角。
貂:动物名,皮为珍贵的御寒皮料。此指貂裘。
荷戈者:指戍守孤岛的士兵。
萧寥:冷清寂寞。
这首诗写于清嘉庆八年(1803),当时阮元任浙江巡抚,正在为肃清安南船艇对中国海疆的骚扰和扫除海盗方面作努力。他勤于国事,四处奔波。在一个晚上,船停在浙江境内的甬江时,作者从自己的寒冷想到据守海岸士兵的艰苦生活,创作了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垂帘、泊船甬江时的心境。单看题目,它似是一首写景之作;实则是借景物刻画,联想到守岛士兵的严寒与孤寂的感怀诗。
诗的前两句,刻画夜幕中风雨笼罩下的甬江景象。“潇潇” 二字尽显风雨急骤之态,狂风暴雨里,江水漫过荒村,水位与江潮不断攀升,诗人所乘之舟遭遇这样的恶劣天气,只能靠岸停泊。
诗的三四句,让此前激烈紧张的氛围稍有缓和。远行的船只与海水的气息相连,因甬江最终汇入大海,便成了船与大海相通的纽带。那狂风暴雨,仿佛要将海水掀翻,一叶扁舟无法继续航行,只能勉强靠岸抛锚。这样的大雨夜,诗人难以入眠,点起短烛熬过寒气刺骨的夜晚,这段时光自然格外难挨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