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二
王安石〔宋代〕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参考资料:完善
1、
袁运·唐宋名诗新译(下):南海出版公司,1992
2、
刘乃昌·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
高克勤·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
顾农·千家诗注评:凤凰出版社,2006
5、
师满元·古诗词鉴赏300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此诗为其中第二首。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参考资料:完善
1、
刘乃昌·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2、
顾农·千家诗注评:凤凰出版社,2006
3、
田军·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赏析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将作者眼、耳、鼻等全身感官的体验,尽数浓缩于二十八字间。诗句描摹的虽是片刻景致,却足见作者体察事物的心思细腻入微。
“桑条索漠”恰似王维《渭川田家》中“蚕眠桑叶稀”的意境,桑叶稀疏而显冷落无生机,属枯寂的静态;“柳花繁”则如晏殊《踏莎行》所写“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尽显缤纷灵动的动态——这一句专诉诸视觉。“风敛余香暗度垣”既写嗅觉也含触觉,花香悄然飘入鼻腔,微风带来的清爽之感也尽在其中。第三句描摹午梦半醒之际偶然听闻的鸟啼,聚焦听觉的同时,也暗含着朦胧的身心感受。
末句虽未直接点明所处之地,却从侧笔道出深意。它既展现了作者
简析
这首诗将自身眼、耳等全身感官的体验,尽数浓缩进七绝的篇幅里。诗中所绘虽是转瞬即逝的片刻景象,却能让人清晰感受到诗人体察事物时心思细如毫发。尤为点睛的是结尾对“午梦残破”的描摹,其意境与“梦里不知身是客”所传递的朦胧怅惘之感颇为相近,耐人寻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921篇诗文 ► 759条名句
朝中措·梅
陆游〔宋代〕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宋代〕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衰 一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