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君
选自《太平广记》〔宋代〕
昔鲍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鲍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于而去。本主来,于罝于得之,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鲍偶愈者,谓鲍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鲍?”于是乃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前有个人设下了捕野兽的网用来捕捉獐子,得到了却未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地取走了獐,(过路人)想想又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咸鱼放在网里后离开。原来的主人归来后,(看见)放在那里的绳网中放着咸鱼,对此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物不敢拿回去。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有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痊愈,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咸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咸鱼的主人说:“这是我(放)的咸鱼呀,哪有什么神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注释
罝(jū):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野兽的
简析
此文通过写一个人设网捕獐却得咸鱼的巧合事件,以及随后村民因误解而建立的祠庙与信仰,揭示出迷信产生的根源与荒谬性。文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过路人的无心之举与村民的盲目信仰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同时,故事以咸鱼主人的澄清作为结尾,既消解了之前的误解与迷信,也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在面对未知与奇异现象时,应保持理性与批判性思维,避免盲目跟风与迷信。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黄庭坚〔宋代〕
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戏效荆公作。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宋代〕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