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途中
杜牧〔唐代〕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注释
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萧萧:形容雨声。穷秋:深秋。
淅淅:形容风声。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为问:请问,试问。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参考资料:完善
1、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23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84
赏析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此时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
参考资料:完善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7-1088
简析
《秋浦途中》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清疏简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于凄清的自然景物中透露出诗人的宦情羁愁,运用对仗而有自然流老之势,缘情写景,景中含情;后两句不直抒乡思旅愁,只借归雁设问,则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尽寓于其中。全诗含蓄蕴藉,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26篇诗文 ► 456条名句
碧城三首
李商隐〔唐代〕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唐代〕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岁夜咏怀
刘禹锡〔唐代〕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