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述怀

杜甫 杜甫〔唐代〕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子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恩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去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与妻儿分隔两地很久很都无法见面。
今年夏天草木繁茂的时候,才得以脱身向西逃走。
脚穿麻鞋去拜见天子,破旧的衣袖露出两肘。
朝廷怜悯我得以生还,亲朋故友感伤我已憔悴老丑。
感激涕零拜授左拾遗,颠沛流离中更感皇恩深厚。
虽然我可以回到家去,却不忍心立即开口求情。
寄一封书信探问三川,不知道家中亲人是否还在。
听说家乡一带也遭遇了祸患,疯狂杀戮连鸡狗都不留。
山中的茅屋早已破败残漏,谁还能在家中留守?
苍松的树根被摧折断毁,山地寒冷尸骨还未腐烂。
能有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仍被叛军禁于长安。至德二年四月初九,杜甫得知肃宗移驾凤翔,即有意投奔凤翔,于是便前往怀远坊大云经寺住寺僧赞公处,以避叛军耳目。与赞公密商后,于四月某日,由长安西城金光门出,间道潜奔行在。至德二年五月十六日,杜甫在凤翔官拜左拾遗。惊魂稍定,因思念妻子及家人,便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姜海宽主编. 杜甫诗歌选读[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135.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在诗中简述了一年来的经历以及对家属的思念,用丰富的想象,把心中的忧虑和惊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全诗没有一句空闲之语,只是平铺直叙,却有声有泪,感人至深。

  这首诗一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十二句(开头至“未忍即开口),抒写诗人初授拾遗后思念家室又不忍告假探亲的矛盾心情。开篇两句是一篇之主。“去年潼关破”,点出国家残破、京都沦陷、战乱流离的大背景:“妻子隔绝久”,点明诗人与妻子儿女长久相互隔绝、不通音讯的事实。这两句为下面两段对家室的千回百转的忧念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全诗的纲领。

  接下来两句从,写诗人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述怀》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根据自己的见闻,在诗中简述一年来的经历以及对家属的思念,用丰富的想象,把心中的忧虑和惊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全诗没有一句空闲之语,只是平铺直叙,却有声有泪,感人至深,充分体现出家室之忧的时代特殊性,并从一个侧面对战乱流离的时代作了真切的反映。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9篇诗文 ► 273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十五夜望月

王建 王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杂诗三首

王维 王维〔唐代〕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愁心 一作:心心)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少年

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