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燧照物
沈括〔宋代〕
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指家谓指“格术”。如人摇橹,臬为指碍故也。若影飞空中,其影随影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影遂相违,影东则影西,影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指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指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橹臬、腰鼓碍指,本末相格,遂成摇橹指势。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阳燧面洼,向日照指,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岂特物为然,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己为物,以物为己。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酉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用阳燧映照物体,呈现的都是倒立的影像,这是因为中间存在阻隔的缘故。算学领域的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格术”。就像人摇橹时,那个起到支撑作用的小木桩,会成为橹转动的阻隔一样。又如老鹰在天空飞翔,它的影子会跟着鹰的移动而移动;但如果鹰和影子之间的光线被窗孔所限制,影子移动的方向就会和鹰飞行的方向相反。再比如楼塔的影子透过窗孔时,由于中间的光线被窗孔限制,影子也会呈现倒垂的状态,这和阳燧成像的情况是一样的。阳燧的镜面呈凹陷状,当把一根手指靠近镜面时,看到的像就是正的;随着手指慢慢移远,到了某个特定位置,像就会消失;要是超过这个位置再继续移远,像就会变成倒立的。那个让像消失的位置,
创作背景
此文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晚年撰写的科普论述文,收录于其笔记著作《梦溪笔谈》。该文创作于北宋科技发展背景下,系统探讨光学现象及其原理。
简析
此文以实证精神解析光学原理,通过阳燧与小孔成像实验,揭示光线聚焦与约束规律。作者将凹面镜焦点称为“碍”,以摇橹支点、腰鼓细腰等日常现象类比,使抽象物理概念具象化。文中批判《酉阳杂俎》的玄虚之说,强调“影入窗隙则倒”的科学本质,展现出宋代“格物致知”的务实学风。其研究既继承墨家传统,又突破经验观察,通过数学思维构建理论框架,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从直观描述向理性分析的跨越。
赏析
沈括在其笔记中,不仅细致描摹了阳燧——这种古代凹面镜的奇特成像之景,更以形象贴切的比喻,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深层成因。以现代物理光学视角审视,这些论述实则蕴含着对三大光学规律的深刻洞察,其探索深度远超时代。
在凹面镜成像的研究中,沈括提出了关键的“碍”概念,用以解释倒立成像的奥秘。他以船上摇橹的支轴、窗棂间的狭缝、腰鼓的最细处为喻,生动诠释“碍”的约束作用,而这一神秘的“碍”,正是现代光学中凹面镜的焦点。更令人惊叹的是,他通过简易实验厘清了物距与成像的关联:当手指贴近镜面时,呈现正立之像;随着手指后移,至“碍”所在处像便骤然消失;若继续后移,倒立的像又会重新显现。这一过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82篇诗文 ► 99条名句
君难托
王安石〔宋代〕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
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
人事反覆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
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