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骧虎步随高下,此翁岂合居林野。中原射策先冠军,肘后骊珠光照夜。
河清海晏靖烽烟,缓带轻裘见儒雅。西园词赋拟曹刘,东阁文章追董贾。
著书先著春秋歌,丘明公谷如尔何。年过五十犹学易,两仪四象交森罗。
倚马千言飞露布,吹毛三尺降么么。雄才大略谁先后,今之卧仙前伏波。
等閒事业从头数,夜半鸡声催起舞。此心此志畴得知,上有君恩下慈母。
九重三疏叠陈情,万里归心廑孺慕。孟母宅边频倚门,征人岭外长延伫。
羡君有母寿还童,羡君有才孝作忠。羡君有子传家学,羡君有孙承祖风。
羡君能诗号无敌,羡君谈笑销兵戎。丈夫立身会如此,岂能碌碌稠侣中。
将军爱我愚也直,我爱将军清且白。两人相得非等夷,异地同堂慰岑寂。
过桥三笑仿前贤,拍案高歌忘主客。不妨野老眼长青,请看此翁头未白。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拥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玄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