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陆游〔宋代〕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方头巾,一柄藜杖,深秋的黄昏时分,我独自登上城郭的北门楼:西风席卷大地,万千草木枯萎凋零,满眼秋景惹得我满腔愁绪翻涌。
一缕烽火,传递着大散关的敌军动向与战事,两列雁阵,捎来了长安杜陵浓郁的秋意。
凝望支离破碎的山河,总叫人内心难安,频频挠头;念及自身的安危处境,倚立楼头时,百种感触一同涌上心间。
而今,早已不是当年横握长戈、立马阵前,在军营中吟诗作赋的时光,但日日夜夜魂牵梦萦的,依旧是往昔的梁州之地!

注释
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称为幅巾。
藜:草本植物,用它的茎做成的手杖叫“藜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此诗核心为诗人登城时的所见所感,叙事与抒情的交融是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质。开篇两句交代出游的地点、时间与心境,直接点出题中要义。第二联通过描写远望烽火、仰观雁阵的景象,抒发了对失地的忧虑之情。第三联由失地之痛延伸,联想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身的人生遭遇。最后一联则刻画诗人对“横槊赋诗”过往的追忆,以及壮志难酬的悲苦心绪。全诗以诗人的“愁”情贯穿始终,情感激昂愤切,意境沉痛深沉,炽热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既勾勒出诗人的衣着打扮与出游去处,也暗含他彼时闲散无拘的生活状态,以及日渐衰老的境况。“卷地西风满眼愁”一句,着重抒发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当诗人登上北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写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951-953
2、 邹志方.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67-68
3、 陆坚.陆游诗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0:108-109

简析

  《秋晚登城北门》是一首七言律诗,主要写诗人登城所见所想。首联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颔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颈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尾联写诗人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0237篇诗文 ► 114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苏轼 苏轼〔宋代〕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梅雪

周邦彦 周邦彦〔宋代〕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文天祥 文天祥〔宋代〕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寒蛩 一作:寒虫)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