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岵
诗经·国风·魏风〔先秦〕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登上草木葱郁的高山,朝着老父亲故乡的方向眺望。恍惚间,似听见父亲一声轻叹:“唉!苦命的孩儿在远方服役,日夜操劳连歇脚的空儿都没有;你可要仔细保重身体,盼你早些归来,莫要留恋他乡!”
我攀上荒无草木的高山,朝着老母亲故乡的方向眺望。恍惚间,似听见母亲一声轻叹:“唉!我的孩儿在远方服役,日夜操劳连安睡的空儿都没有;你可要仔细保重身体,盼你早些归来,莫要客死他乡!”
我登上起伏连绵的山冈,朝着兄长故乡的方向眺望。恍惚间,似听见长兄一声轻叹:“唉!我的兄弟在远方服役,日夜操劳,他的同伴们也同他一般;你可要好好珍重身体,盼你早些归来,莫要殒命他乡!”
赏析
《陟岵》刻画了一位远役他乡的征人,他遥想家中父母兄长正牵挂自己,字里行间满溢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全诗共三章,均采用赋体创作,以重章叠唱的形式层层推进情感。
古语有云“远望可以当归,长歌可以当哭”,征人在外若非思亲心切,断不会频频登高望乡。此诗开篇便以一意三复的笔法,将登高望亲的心意写得痛切感人:登上山顶远望父亲,登上山顶远望母亲,登上山顶远望兄长。这种反复咏叹的方式,既弥补了言语难以尽抒的思念,又将对父母、兄长的牵挂逐层加深,把“远望当归”的期盼与“长歌当哭”的悲切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过,《陟岵》的妙处与独创性,并非在于开篇直抒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一般劳苦大众都要承担沉重的兵役和劳役,他们不仅身体受折磨,更加难以忍耐的是和亲人分离的痛苦。《毛诗序》曰:“《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国迫而数侵削,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点明了诗旨,亦提供了背景。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13-214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11-213
简析
《陟岵》是一首四言诗,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人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全诗三章,每章六句,每章开首两句直接抒发思亲之情,后几句则从对面设想亲人念己之心。全诗格调高远,情思真挚,诗中多幻境的创造,是为想象与怀忆的融会;亲人的念己之语,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
静女
诗经·国风·邶风〔先秦〕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小旻
诗经·小雅〔先秦〕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