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枕
王安石〔宋代〕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觉睡醒虽短暂梦中却仿佛已过百年,只可惜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
野草花开花落,鸣鸠仍相乳相酬。
旧时的小路已被杂草掩盖只能另辟小径,朱红色大门歪歪斜斜隐约可见其后的雕廊画楼。
想要痛饮一杯只憾无人对饮,只能看着眼前的颓败景象感叹物是人非,心中一时愁绪难平。
注释
午枕:即午睡。
鸣禽:为雀形目鸟类,种类繁多。鸣禽善于鸣叫。
蹊(xī):小路。
敧(qī)斜:歪斜不正。
参考资料:完善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简析
《午枕》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愁;颔联以自然界中野草的荣枯、鸣禽的繁衍,象征着生命的自然循环与不息;颈联通过对旧路被新径取代、朱户倾斜露出画楼的描绘,生动展现了时光的侵蚀与人事的更迭;尾联将个人的孤寂与时代的沧桑感紧密相连。这首诗虽是诗人在极度苦闷下写的,而且题材又与“春梦”联系在一起,但诗中却没有把人生与梦幻等同起来,而是从大自然和人世中汲取力量,造成强烈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借以排遣眼前的兴废之愁。
赏析
南宋李壁于此诗题下注云:“此诗必访一处吊古而有作。题乃云午枕,未详。”(《王荆文公诗笺注》卷三十八)细绎诗意,似与仿古、吊古无涉。诗中主要通过梦醒后的所思所感,抒发兴废之愁。结句中的“兴废”两字实为一篇之纲。
诗人于午饭后就枕片刻,不觉朦胧睡去。尽管睡着的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已有百年之久。诗的开头“百年春梦”,既是实写,又寓有政治上的感慨。诗人一生从政,致力新法,但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部废除。王安石的内心十分痛苦。“去悠悠”三字,有着无限的惋惜之情。梦境悠然远去是无须惋惜的,但往事如烟,无法挽回,能不为之惋惜?“吹箫”用《列仙传》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之事。这里泛指神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921篇诗文 ► 759条名句
醉眠
唐庚〔宋代〕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小重山·绿树莺啼春正浓
何大圭〔宋代〕
绿树莺啼春正浓,钗头青杏小,绿成丛。玉船风动酒鳞红。歌声咽,相见几时重?
车马去匆匆,路随芳草远,恨无穷。相思只在梦魂中。今宵月,偏照小楼东。
读书要三到
朱熹〔宋代〕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