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离家万里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窗外梧桐叶落仿似故乡秋色。
祈望自己能像大雁般自由的在天地间翱翔,等到黄昏日落就归巢。
落叶本就无心定流水,无主的菊花就连那让万物凋敝的西风都无可奈何。
昨日隐痛恍如梦中,那心中的遗憾与悔恨该有多少呢?
注释
何心:何来的心。无心。
黄花:指菊花,即黄菊、秋菊。
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方山是指中岳嵩山的南麓两山之间,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之地,也是中华第一个王朝夏朝、夏禹国的诞生地—河南登封。
《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全诗没有一点过节的喜悦和快乐,也没有年轻有为、蒸蒸日上的朝气,更没有官场得意、登高望远的企盼;也许能看到一丝西风烈马、叱咤风云的影子,但那也只是过去式。更多的是凝重、自励、追忆、反省,但尽管如此,全诗却不曾给人一点消沉和沮丧,相反,它让人痛定思痛、发愤图强。文天祥这首《重阳》,远不止是重阳节这么简单,更多是隐含诗人的心愿:盼望重见天日、重获阳光,甚至希望能起死回生、东山再起!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是写实、写景。“万里”是指地理距离,“飘零”是指他自己一个人,“万里飘零”实则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的写照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傅抱石先生的《文天祥年述》考证甚详。文天祥1278年12月潮州兵败被捕,次年二月厓山兵败,南宋灭亡,文天祥随后被一路北上押往元大都, 1279年10入大都监狱,1282年12就义。另据陈清泉所著传记《文天祥》所述,在狱期间,前后劝降文天祥的主要有留梦炎(南宋前宰相)、瀛国公赵㬎(南宋前德祐皇帝,时年9岁)、元中书平章事阿合马、元丞相孛罗、文璧(文天祥胞弟)、汪元量(诗人、乐师)和元世祖忽必烈等,并无所谓“皇太后”。
据《文天祥年述》考证,此诗作于文天祥就义前一年的重阳日,也就是1281年的九月初九,同题还另有三首七绝。其一:世事濛濛醉不知,南山秋
本诗首联“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起笔感慨自己身陷囹圄,如随风舞弄的枯叶,身不由己而传车穷北;次句悬想早已沦陷的家乡,萧瑟秋色之中则是一派凄然景象。“梧桐”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因其逢秋叶落触目,故常用以渲染悲凉之情,如冯延巳“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白居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两句语气沉重,饱含身世之恨。
颔联“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紧承首联,想象由家乡扩大到整个故国。此时南归的大雁该回到了它们的故乡,新月明媚的光照下正在江边湖泊安然栖息,这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