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胡风吹动着胡马,从北方盘踞在鲁阳关。
吴地的军队军容整肃、威风凛凛,西去征讨叛乱,何时才能归来?
征人一半已渡过上辽津,黄云蔽日,天色惨淡无光。
老母亲与儿子诀别,在野草间仰天哭喊,悲痛欲绝。
白马绕着旌旗徘徊,悲鸣着似也不忍离去。
白杨树在凄苦的秋月下,早早凋落在豫章山间。
本是太平盛世的百姓,向来不熟悉斩杀敌寇的战事。
怎会吝惜战死沙场?愿为君王扫平凶顽叛军!
这份赤诚能像李广射石入羽般感动天地,怎会畏惧艰险?
楼船如巨鲸般飞驰,在落星湾掀起波澜。
这《豫章行》的曲调啊
诗歌开篇四句,诗人概述了当时的战局。“胡风” 本指北风,此处暗喻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因安禄山、史思明皆为胡人。彼时安史叛军正盘踞鲁阳,一个 “拥” 字,既凸显叛军的跋扈,又勾勒出乱军的乌合之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憎恶之意。“照海雪” 三字,尽显吴兵军容整肃、威风凛凛的气势;但事实上,当时的唐军并无这般士气,这不过是诗人的主观期许罢了。“西讨何时还” 一句,初读似显突兀,让人不免沮丧,却真实道出当时的战局实况,以及诗人难以掩饰的忧虑,暗喻未来的牺牲必将惨重。这一情感转折,恰好为下文做了铺垫与过渡。
接下来的八句中,诗人将满腔哀怨与悲苦,尽数倾注在别离场景的描摹中,这是诗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为了彻底平息叛乱,当时的东南人民仍然要不得已地送其子弟应征入伍,开赴前线。李白在这一年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亲眼目睹了新征士兵出征前妻儿老小呼天抢地的悲怆场面,他百感交集,写下了这一名篇《豫章行》。
参考资料:完善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山东人,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1126篇诗文 ► 5967条名句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