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凌虚台记

苏轼 苏轼〔宋代〕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山脚下居所,饮食起居皆与山相近。四周群山之中,终南山最高;而城郭里离山最近的,莫过于扶风城。在离山最近处眺望最高的山,本是理所当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起初竟不知附近有山。这事虽不影响大局,却不合事物常理——这便是修筑凌虚台的缘由。

  凌虚台动工前,陈太守常拄杖着布鞋在山下闲游。他见山峰高出林间,层叠之态宛如有人在墙外行走时所见的发髻,便自语:“这景象定然不凡。”于是命工匠在山前开凿方池,用挖出的泥土堆筑高台,直到台面高出屋檐才停工。高台建成后,登上去的人都恍惚间不知台有多高,反倒觉得是山峦突然起伏冒了出来。陈太守说:“这台叫‘凌虚台’再合适不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苏轼作此文时,入仕仅两年,胸中满怀固国安民的宏大抱负,秉持“为政当补于民”的主张,一心求进取。而凌虚台的修筑,在他看来并无益于民生,与自身利民为本的政治理念相悖,因此文中字句间常暗藏讥讽之意。

  文章结构清晰,前两段侧重叙事铺陈,末段转入议论说理,叙事与议论前后勾连,于自然平易的笔调中藏曲折变化,鲜明凸显主旨。

  首段点明凌虚台的缘起,行文由山切入,再自然过渡到台。扶风城地处终南山下,饮食起居本就与山相近,且终南山为四方高峰,扶风又是近山之城——作者连用四个“山”字,既突出终南山的高耸、扶风距山的切近,暗含近山观山本是易事,又隐约透出山水之美。可笔锋一转,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凤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

参考资料:完善

1、 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100-104
2、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349-1353

简析

  《凌虚台记》是一篇散文。全文共分三段。前两段重在叙事,第一段,文章点破了台的缘起;第二段叙写筑台的经过;后一段议论说理,把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说得鞭辟入里。这篇文章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时,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反映了作者思想中对生活积极乐观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面。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7篇诗文 ► 482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生查子·独游雨岩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张耒 张耒〔宋代〕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墙东 一作:东墙)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喜迁莺·花不尽

晏殊 晏殊〔宋代〕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