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减字木兰花·惟熊佳梦

苏轼 苏轼〔宋代〕

秘阁古《笑林》云:“晋元帝生子,宴百官、赐束帛,殷羡谢曰:‘臣等无功受赏。’帝曰:‘此事岂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为笑。”余过吴兴,而李公择适生子,三日会客,求歌辞,乃为作此戏之,举座皆绝倒。

惟熊佳梦,释氏老君亲抱送。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
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多谢无功,此事如何着得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秘阁笑林》记载:“晋元帝喜得皇子,大宴百官并赏赐绸缎。大臣殷羡谢恩道:‘我们无功受禄实在惭愧。’元帝笑着回应:‘生儿子这种事,怎能让你们有功劳?’同僚们听后总拿这事开玩笑。”我途经吴兴时,恰逢李公择家添丁,孩子出生第三日设宴待客,主人索要祝辞,我便借这个典故写了首戏谑的词,满堂宾客顿时笑得东倒西歪。

好一个熊罴入梦的吉兆,佛祖和老子都亲自来抱送。这孩子壮气横秋,未满三天食量已很大,好似能吞下一头牛。
洗儿宴上摆着犀钱玉果,喜钱喜果分给满座宾朋。多谢各位厚爱,我这无功之人实在惭愧,生儿子这事,怎么可以该着我有功呢?

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与老友应酬之作,有戏谑之意,但也能见出作者性格中开朗而诙谐的一面。

  开篇两句巧妙化用了杜甫《徐卿二子歌》中的诗意:“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但作者独具匠心地将杜诗中“吉梦”的出处“维熊佳梦”四字,通过“梦”与“送”的叶韵手法重新锻造。这般看似寻常的典故运用,经此点化竟焕发出别样神采。三、四句以豪迈之语作颂祷之辞,”气横秋”既承袭孔稚圭《北山移文》“霜气横秋”的苍劲,又融入杜甫“老气横九州”的雄浑,更以“壮”字精准勾勒出婴孩的蓬勃生气;第四句虽脱胎于《尸子》“虎豹之驹,虽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气”的典故,实则是对杜诗“小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轼离开杭州赴密州任,与杨元素、张子野、陈令举等同至湖州,适逢湖州太守李公择生子,三日大宴宾客,此词当应人请求而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
2、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简析

  词的上片直写友人生子,表示庆贺祝颂;下片写宴会的欢快气氛,语言诙谐风趣,尤其结末用晋元帝生儿子从臣岂能有功的笑话,用得适当得体,并富有幽默感。这首词有戏谑之意,可见出词人性格中开朗而诙谐的一面,字里行间洋溢着欢乐气氛,亦是一种精神享受。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8篇诗文 ► 482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贺铸〔宋代〕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晏几道 晏几道〔宋代〕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