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江面上船儿缓缓前行,咿哑的摇橹声交织作响,我渐渐沉入了梦乡。梦中与意中人重逢,她依旧翠袖轻扬,温婉动人。
正当两人难分难舍、千言万语欲说还休之际,我却猛然从梦中惊醒。回想起前夜分别时,恰是圆月高悬中天,偏偏月圆人散,更添几分怅然。
注释
欹(qī)枕:倚枕。
艣(lǔ):同橹,摇船用具。
咿哑:象声词,摇橹声。
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梦里:一作“变作”。
翠袖:着绿色衣衫的人,代指玉人。
两眉尖:紧皱双眉,愁苦貌。
梦已阑:梦已尽。
埋冤:即埋怨。
身为抗金豪杰的辛弃疾,并非只耽于金戈铁马,对儿女相思之情亦有着深切体悟,这首词便以梦境为载体,细腻流露了这份藏于心底的情愫。
开篇两句勾勒梦前光景:江舟前行,词人醉卧舟中,耳畔是咿哑嘈杂的桨橹声,心神在这份单调声响中全然放松。一个“贪”字,悄悄烘托出旅途的孤寂凄凉,看似平淡的实写,实则为后文入梦埋下了巧妙伏笔。紧随其后,梦境骤然铺展成繁华艳丽的图景:花下笙歌悠扬,词人目舒心怡,思念已久的佳人忽现眼前,翠袖轻扬,温婉可人。“梦里笙歌花底去”的表述,暗合词人对这份重逢的满心期盼,尽显其牵挂之深。
过片未循上下片转意的常规,转而续写梦中佳人的情态——自别后便
该词大约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当时辛弃疾由临安赴任湖北转运副使之职。舟行江上,词人在咿哑的摇橹声中酣然入梦,醒后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30篇诗文 ► 1695条名句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之僧智仙也 一作:山之僧曰智仙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