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这灯光虽说微弱,却格外明亮,其价值远胜万两黄金。点亮它之后,最忌惮冷风侵袭。
它得靠主人细心照料才能安稳燃烧,正因为主人悉心守护,隔绝了冷风的侵扰,还时常为它拨亮灯芯,这油灯才会倾尽所能,燃尽自身,以此回报主人的厚爱。
注释
一点:指灯光。
开:点燃时。
惟:只。
侵:刮入。
勤挑拨:灯芯由麻线做成,燃烧一段时间后,就成为黑炭状态,需要人及时去挑拨掉,才不至于冒黑烟,发出明亮的光芒。
尊:地位或辈位高的人,与卑相对。
参考资料:完善
李昪作此诗,意在感念养父徐温的抚育之恩,这份情愫源于他坎坷的早年经历。他出身寒微,幼时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漂泊。六岁那年,父亲李荣在战乱中下落不明,他从此孤身一人辗转于濠州境内。恰逢吴太祖杨行密率军攻克濠州,见他相貌不凡,有意收为养子,却因杨氏诸子难以接纳而未能如愿。机缘巧合下,杨行密的重臣徐温将他收养,还为他取名徐知诰,彼时他年仅九岁。回想幼年颠沛流离的艰辛,对比徐温给予的悉心关爱,他心中满是感激,遂提笔写下这首诗以表心意。
参考资料:完善
这是一首出自九岁神童笔下的七言绝句,作者便是后来的南唐先主李昪。彼时他还是个孤儿,被徐温收养,虽寄人篱下,却心怀治国大志,便借这首诗阐明自己的主张与心愿。也正因如此,养父徐温读过此诗后“叹赏不已,遂不以常儿待之”,对他另眼相看。
全诗不过四句、二十八个字,却清晰传出孩童心中对光明的渴望与珍视,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思。首句开篇,诗人便直言“黑夜点灯,所予光亮价值万金”。此句既极力赞颂了光明的珍贵,也道出自己对光明的热切期盼——黑暗中,人目不能视、茫然无措,满心苦闷如同失明;而光明能带来欢愉,让人眼明心亮、视野开阔、心胸豁达,所以人们总将光明视作幸福与希望的象征。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称帝,国号齐。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药中毒而死,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