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赴兖州探望父亲期间,我初次登上城楼,极目远眺。
白云悠悠,连缀起东海与泰山;平畴千里,直抵青州与徐州。
峄山的秦代石碑仍在,曲阜故地虽显荒芜,却留存着鲁灵光殿的遗迹。
我本就有怀古伤怀之情,此刻登楼远眺、独自徘徊,心中满是感慨。
注释
兖州:唐代州名,在今山东省。杜甫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邵注:兖州,鲁所都,汉以封共王余。《唐书》:兖州,鲁郡,属河南道。顾宸注:兖州,隋改为鲁郡,唐初复曰兖州,后又改鲁郡。仇兆鳌按:唐之兖州治瑕丘县,即今之嵫阳县也。
东郡趋庭:到兖州看望父亲。《前汉志》:东郡,秦置,属兖州。隋孙万
《登兖州城楼》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杜甫东游齐赵。当时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杜甫探亲之际,初登兖州南楼而咏此诗。陈贻焮认为这应当是杜甫到山东后写得最早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五律诗,作于他二十九岁时,诗中已初次显露出他过人的艺术才华。首联中,诗人先交代了登楼的时间与缘由,“东郡”在汉代属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一词化用《论语・季氏》中“鲤趋而过庭”的典故,既说明自己是因探亲来到兖州,也借此点明此次登楼“纵目”观赏的契机,而“初”字更明确标注出这是他首次登上此城楼。
颔联则聚焦“纵目”所见的地理形势,诗里的“海”指渤海,“岱”即泰山,二者都在青州境内,兖、青、徐等州则大致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手法,凸显出兖州区与邻州同处辽阔平野之中,被浮云轻笼而边界难辨的景象,“连”“入”二字又从地理方位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