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夕阳落照之下,昔日的行宫已经长满了荒草;我像一片孤独的浮云,漂泊无依,又能依靠谁呢?
山河风景原本和从前没什么不同,可城郭依旧,城中的百姓却已大半不是原来的模样。
满地的芦花像我一样日渐苍老,昔日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又能傍着谁飞翔呢?
从今往后,我就要告别这江南的路了;即便身死,也要化作啼血的杜鹃,带着赤诚的忠魂归来!
万里江山如完整的金瓯,却已失去了复兴的壮志宏图;帝王的衮龙礼服被颠倒践踏,落入了泥泞之中。
徒然像杜鹃鸟般在啼鸣中泣血,又像从骊龙颔下惊险挣脱,却只保住半缕龙须。
年老体衰,萧瑟秋
第一首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夕阳西沉的光影里,当年金璧辉煌的皇帝行宫,早已被荒草层层覆盖,残破景象令人不忍细看。虽不忍细看,却又舍不得离去,因为这里是百年故国的遗迹,是大宋政权的象征,望见它,仿佛就能看见曾为之效力的亲人和奔走辅佐的君王。“草合离宫” 与 “孤云漂泊” 两两相对,道尽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也奠定了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基调。
“转夕晖” 的 “转” 字用得精妙至极,尽显这位状元宰相的艺术功底:先以夕阳缓缓西沉、渐渐落下的 “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深深思索的 “静”;继而又与 “孤云飘泊复何依” 相呼应,勾起
这组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作。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诗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