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王安石〔宋代〕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径周围竹丛浓密显得寂静萧疏,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凉爽。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
人们怜惜竹子的直节生来就劲挺,我认为它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会更加刚直不阿。
曾经和蒿藜一起经历雨露,最终随着松柏经历到冰霜。
烦请你能够爱惜那些根株还在的竹子,要把它送给伶伦,学习凤鸣。
注释
迳,同“径”。
森然:竹丛浓密的样子。
直节:直干有节。唐人钱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徐夤《山阴故事》:“爱竹只应怜直节,书裙多是为奇童。”
自
简析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当是诗人年轻时所作。诗的首联描绘竹林小径带来的阴凉,暗示竹之清幽;颔联赞颂竹子天生瘦直、老而更刚的品格;颈联通过对比,表现竹子虽曾与野草共历风雨,但最终能像松柏一样傲霜斗雪,强调其不凡气节;尾联则以“欲乞伶伦学凤凰”作结,寄托了诗人对竹材用途的期待,希望它能被珍视,寓意人才应得其所用。此诗咏竹言志,表现出少年壮志豪情。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921篇诗文 ► 759条名句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辛弃疾〔宋代〕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浣溪沙·渔父
苏轼〔宋代〕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