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泛吴松江

王禹偁 王禹偁〔宋代〕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西斜,淡淡的光亮洒进搭着稀疏苇蓬的小船。我独自吟诵了大半日,却仍未渡江。
或许唯有江面上的鹭鸶,能懂我此刻的心意。它们不时曲起一只脚,静静地单足立在船舷边,仿佛在凝神聆听我的吟诵。

注释
吴松江:又名吴江,即今流经苏州、上海等地的苏州河。
孤吟:独自吟咏。
鹭鸶(lùsī):又叫鸬鹚,一种水鸟。
我意:作者心中所想的心事。
翘足:举足,抬起脚来。

参考资料:完善

1、 何满子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7-18
2、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36

赏析

  这首小诗以平易简淡的遣词、活泼生动的状物抒情,在“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的宋初诗坛中显得格外难得,既彰显了独特的艺术价值,更传递出诗人高洁不俗的精神情趣。

  诗作开篇两句便勾勒出一幅孤寂冷清却有声的江景图:夕阳西斜,余晖透过稀疏的苇蓬洒进小船,诗人已在江面上独自吟诵半日,迟迟未曾渡江。从蓬顶透下的日光,让诗人知晓黄昏已至;而江面上清晰的吟诵声,既衬出风平浪静、薄雾初临的江面之静,也显露出诗人无意过江、不急于返岸的闲适,更暗藏着无人唱和的孤寂——江面上唯有他一人一舟,冷清之感油然而生。

  后两句则以“奇趣”破题,将孤独之情写得妙趣横生。诗人用“唯有”二字重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第二次遭贬。浮沉的仕宦生活使作者对险恶、黑暗的官场产生了厌恶。诗人怀着“宦途日日与心违,人世纷纷任是非”(《言怀》)的心情来到大自然中,有感于此,写下这首充满孤舟泛江、自得其乐的情趣的诗,以寻求精神安慰。

参考资料:完善

1、 何满子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7-18

简析

  《泛吴松江》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余晖斜照,江面上飘着一只搭有苇蓬的小船,诗人半日孤吟,既无意过江又不急于返岸;后两句描写一只只单足翘立、曲颈对窗的鹭鸶,写尽孤独之感。整首诗文笔委婉,通过对泛舟吴松江上的苇蓬、鹭鸶对窗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无法消遣的孤独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王禹偁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菏泽市)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大臣。王禹偁世为农家子,9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成武县(今属山东省菏泽市)主簿、右拾遗等职。献《端拱箴》,又献《御戎十策》,太宗大加称赏。拜左司谏、知制诰,判大理寺。淳化二年(991年)以庐州尼道安诉讼徐铉案受牵连,坐贬商州团练副使,移解州。咸平元年(998年),预修《太祖实录》。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以禹偁议论轻重其间,落知制诰,出知黄州。作《三黜赋》以见志,有“屈于身兮而不屈其道,虽百谪而何亏”之语。咸平四年(1001年),徙蕲州,病卒。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649篇诗文 ► 209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阮郎归·客中见梅

赵长卿 赵长卿〔宋代〕

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
肠未断,鬓先华。新来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踏莎行·柳絮风轻

谢逸 谢逸〔宋代〕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春阴院落帘垂地。碧溪影里小桥横,青帘市上孤烟起。
镜约关情,琴心破睡。轻寒漠漠侵鸳被。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间翠。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董传留别

苏轼 苏轼〔宋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