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岛
- 原古诗文网
推荐
诗文
名句
作者
古籍
我的
APP
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
琼花
)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0.25x
0.5x
0.75x
1.0x
1.25x
1.5x
2.0x
列表循环
随机播放
单曲循环
单曲播放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元素。
嵇康的名句
类型: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爱国
写雪
思念
爱情
思乡
离别
月亮
梅花
励志
荷花
写雨
友情
感恩
写风
西湖
读书
菊花
长江
黄河
竹子
哲理
泰山
边塞
柳树
写鸟
桃花
老师
母亲
伤感
田园
写云
庐山
山水
星星
荀子
孟子
论语
墨子
老子
史记
中庸
礼记
尚书
晋书
左传
论衡
管子
说苑
列子
国语
节日
春节
元宵节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韩非子
菜根谭
红楼梦
弟子规
战国策
后汉书
淮南子
商君书
水浒传
西游记
格言联璧
围炉夜话
增广贤文
吕氏春秋
文心雕龙
醒世恒言
警世通言
幼学琼林
小窗幽记
三国演义
贞观政要
作者:
嵇康
李白
杜甫
苏轼
王维
杜牧
陆游
李煜
元稹
韩愈
岑参
齐己
贾岛
柳永
曹操
李贺
曹植
张籍
孟郊
皎然
许浑
罗隐
贯休
韦庄
屈原
王勃
张祜
王建
晏殊
岳飞
姚合
卢纶
秦观
钱起
朱熹
韩偓
高适
方干
李峤
赵嘏
贺铸
郑谷
郑燮
张说
张炎
白居易
辛弃疾
李清照
刘禹锡
李商隐
陶渊明
孟浩然
柳宗元
王安石
欧阳修
韦应物
温庭筠
刘长卿
王昌龄
杨万里
诸葛亮
范仲淹
陆龟蒙
晏几道
周邦彦
杜荀鹤
吴文英
马致远
皮日休
左丘明
张九龄
权德舆
黄庭坚
司马迁
皇甫冉
卓文君
文天祥
刘辰翁
陈子昂
纳兰性德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形式:
诗文
古籍
谚语
对联
风无形,声与律不通,则校理之地,无取于风律,不其然乎?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岂独师旷多识博物,自有以知胜败之形,欲固众心而托以神微,若伯常骞之许景公寿哉?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又难云:羊舌母听闻儿啼而审其丧家。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复请问何由知之?
——
嵇康《声无哀乐论》
为神心独悟暗语而当邪?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尝闻儿啼若此其大而恶,今之啼声似昔之啼声,故知其丧家邪?
——
嵇康《声无哀乐论》
若神心独悟暗语之当,非理之所得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虽曰听啼,无取验于儿声矣。
——
嵇康《声无哀乐论》
若以尝闻之声为恶,故知今啼当恶,此为以甲声为度,以校乙之啼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夫声之于音,犹形之于心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有形同而情乖,貌殊而心均者。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圣人齐心等德而形状不同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苟心同而形异,则何言乎观形而知心哉?
——
嵇康《声无哀乐论》
且口之激气为声,何异于籁?纳气而鸣邪?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啼声之善恶,不由儿口吉凶,犹琴瑟之清浊不在操者之工拙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心能辨理善谈,而不能令内?调利,犹瞽者能善其曲度,而不能令器必清和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器不假妙瞽而良,?不因惠心而调,然则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
嵇康《声无哀乐论》
二物之诚然,则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察者欲因声以知心,不亦外乎?
——
嵇康《声无哀乐论》
今晋母未待之于老成,而专信昨日之声,以证今日之啼,岂不误中于前世好奇者从而称之哉?
——
嵇康《声无哀乐论》
秦客难曰:吾闻败者不羞走,所以全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吾心未厌而言,难复更从其馀。
——
嵇康《声无哀乐论》
今平和之人,听筝笛琵琶,则形躁而志越;闻琴瑟之音,则听静而心闲。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同一器之中,曲用每殊,则情随之变:奏秦声则叹羡而慷慨;理齐楚则情一而思专,肆姣弄则欢放而欲惬;心为声变,若此其众。
——
嵇康《声无哀乐论》
苟躁静由声,则何为限其哀乐,而但云至和之声,无所不感,托大同于声音,归众变于人情?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垂涕则形动而可觉,自得则神合而无忧,是以观其异而不识其同,别其外而未察其内耳。
——
嵇康《声无哀乐论》
然笑噱之不显于声音,岂独齐楚之曲邪?
——
嵇康《声无哀乐论》
今不求乐于自得之域,而以无笑噱谓齐、楚体哀,岂不知哀而不识乐乎?
——
嵇康《声无哀乐论》
秦客问曰:仲尼有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即如所论,凡百哀乐,皆不在声,即移风易俗,果以何物邪?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又古人慎靡靡之风,抑忄舀耳之声,故曰:放郑声,远佞人。
——
嵇康《声无哀乐论》
然则郑卫之音击鸣球以协神人,敢问郑雅之体,隆弊所极;风俗称易,奚由而济?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幸重闻之,以悟所疑。
——
嵇康《声无哀乐论》
主人应之曰: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後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秦客难曰:论云:猛静之音,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是以酒酣奏琴而欢戚并用。
——
嵇康《声无哀乐论》
此言偏并之情先积于内,故怀欢者值哀音而发,内戚者遇乐声而感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夫音声自当有一定之哀乐,但声化迟缓不可仓卒,不能对易。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偏重之情,触物而作,故今哀乐同时而应耳;虽二情俱见,则何损于声音有定理邪?
——
嵇康《声无哀乐论》
主人答曰:难云:哀乐自有定声,但偏重之情,不可卒移。
——
嵇康《声无哀乐论》
故怀戚者遇乐声而哀耳。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即如所言,声有定分,假使《鹿鸣》重奏,是乐声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而令戚者遇之,虽声化迟缓,但当不能使变令欢耳,何得更以哀邪?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夫火非隆寒之物,乐非增哀之具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理弦高堂而欢戚并用者,直至和之发滞导情,故令外物所感得自尽耳。
——
嵇康《声无哀乐论》
难云:偏重之情,触物而作,故令哀乐同时而应耳。
——
嵇康《声无哀乐论》
夫言哀者,或见机杖而泣,或睹舆服而悲,徒以感人亡而物存,痛事显而形潜,其所以会之,皆自有由,不为触地而生哀,当席而泪出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今见机杖以致感,听和声而流涕者,斯非和之所感,莫不自发也。
——
嵇康《声无哀乐论》
秦客难曰:论云:酒酣奏琴而欢戚并用。
——
嵇康《声无哀乐论》
欲通此言,故答以偏情感物而发耳。
——
嵇康《声无哀乐论》
下一页
上一页
9
类型
写景
咏物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写雨
写雪
写风
写花
梅花
荷花
菊花
柳树
月亮
山水
写山
写水
长江
黄河
儿童
写鸟
写马
田园
边塞
地名
抒情
爱国
离别
送别
思乡
思念
爱情
励志
哲理
闺怨
悼亡
写人
老师
母亲
友情
战争
读书
惜时
婉约
豪放
诗经
民谣
论语
史记
老子
庄子
孟子
中庸
荀子
尚书
汉书
节日
春节
元宵节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鬼谷子
菜根谭
韩非子
红楼梦
淮南子
名贤集
忧国忧民
咏史怀古
三十六计
资治通鉴
增广贤文
了凡四训
文心雕龙
围炉夜话
随园诗话
作者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
刘禹锡
王维
李商隐
纳兰性德
杜牧
陆游
陶渊明
孟浩然
元稹
李煜
柳宗元
岑参
王安石
韩愈
欧阳修
齐己
贾岛
韦应物
曹操
刘长卿
温庭筠
柳永
李贺
张籍
曹植
王昌龄
皎然
孟郊
贯休
许浑
罗隐
陆龟蒙
张祜
杨万里
王建
韦庄
诸葛亮
范仲淹
王勃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