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不良细节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的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不良的嗜好中,受其迷惑而陷于困顿。
注释忽微:极细小的东西。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赏析此句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说理生动,言简意丰,发人深省,不良的嗜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你成功的绊脚石。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
唉!国家的兴盛与衰败,虽说有天命注定的成分,但若说与人为因素无关,又怎么可能呢?只要探究庄宗夺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缘由,其中的道理便一目了然。
世人相传,晋王临终之际,将三支箭赐予庄宗,叮嘱道:“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拥立的,契丹曾与我结为兄弟,可后来他们都背弃盟约转而投靠了梁国。这三件事是我毕生的遗憾,今将三支箭交付于你,你千万不可忘记为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接过箭,郑重地收藏在祖庙之中。此后每当出兵征战,他都会派遣身边的属官,用猪羊祭祀祖先,再从祖庙中恭敬地取出箭,用华美的锦囊装裹,背着它行军在前,待到凯旋归来,再将箭放回祖庙。
一、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
《五代史伶官传序》作为欧阳修史论中的巅峰之作,以五代后唐盛衰兴亡的史实为根基,深刻揭示出“国家兴亡非由天命,实系于人事”的核心主旨,更提炼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世箴言,字里行间满含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诫——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切勿沉溺骄侈纵欲。全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叙史简练传神,论证层层递进,情感沉挚饱满,成为流传千古的史论典范。
文章的立意深邃且论证逻辑严密,开篇即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兼含感叹与反诘的句子振聋发聩,既鲜明驳斥了当时盛行的宿命论历史观,又直接确立全文核心论点,尽
参考资料:完善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1358篇诗文 ► 1799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