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出自宋代苏辙的《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读完《史记》中六国世家的记载,我心中始终存有一个疑问:天下诸侯的土地总面积是秦国的五倍,军队数量更是秦国的十倍,他们齐心协力向西攻打仅千里之地的秦国,最终却难逃灭亡的命运。我曾深入思索此事,觉得六国本该有自保图存的良策,问题根源或许在于当时的谋臣们——他们考虑祸患时过于粗疏,谋取利益时又太过短视,根本没能看清天下的局势。

  秦国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关键,从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在韩、魏两国的边境;同样,诸侯要对抗秦国,核心也不在于齐、楚、燕、赵,而在于守住韩、魏这片战略要地。对秦国而言,韩、魏两国就如同人身上的心腹之患:它们既扼守着秦国进出的咽喉要道,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篇政论以六国兴亡为核心议题,开篇即以强烈矛盾切入,引人深思:六国坐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的绝对优势,最终却不敌秦国、相继覆灭,作者直指症结——决策者目光短浅,未能洞悉并顺应“天下之势”。全文始终紧扣这一核心脉络,层层解剖、鞭辟入里,既厘清了战略格局的关键,又点出了六国的自安之策,笔势一气贯通,感慨藏于字间。

  文章的核心立论在于:六国与秦争夺天下的成败,根本取决于对“天下之势”的把握,而这一态势的关键,恰在韩、魏两国的战略枢纽地位。对秦国而言,韩、魏处于最前沿的战略要地,是其东进中原的必经之路,若韩、魏不归附,便如同心腹之患,时刻威胁其后方;对崤山以东的诸侯国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六国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此文开头欲擒故纵,引出论题;随之,从当时的“天下之势”展开论述;形势摆出之后,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引例作证;最后再从各诸侯国着笔,阐明作者为其构想的“自安之计”。全文从大处着笔,紧扣一个“势”字,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致得失,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1803篇诗文 ► 832条名句

猜您喜欢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