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出自宋代朱敦儒的《采桑子·彭浪矶》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乘舟避乱南渡,恰似失群孤雁,又似漂泊闲云。在连绵烟尘里辗转穿行,回首遥望中原,早已泪湿衣襟。
碧山映着水滨平野,凉意丝丝漫来,目及处尽是枫叶与芦根。夕阳缓缓西沉,水波渐趋平静,唯有离乡的愁怨,迟迟难以消散。
注释
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扁舟:小舟。
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长喜.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332页
赏析
这首词以避乱南渡的经历为脉络,将个人的颠沛之苦与对家国的忧虑交织,上阕借孤旅之景抒离乡之痛,下阕凭深秋之境添去国之愁,通篇以景衬情,于苍暗色调中唱出时代的悲凉。
词的开篇两句,便以叙事、写景、抒情交融之笔,勾勒出词人的身世境遇。他乘一叶扁舟避乱南渡,客居江南,抬眼望见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天际间飘荡的孤云,顿觉自身境遇与这“旅雁孤云”别无二致——同样的孤独无依,同样的漂泊无定。这两句以比兴手法起笔,不事雕琢却意蕴浑成,将南渡的缘由与内心的凄楚悄然托出。
紧接着,视线转向北方,“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直抒胸臆。此时中原已陷战火,烽烟绵延万里,词人回首
创作背景
这首词题为“彭浪矶”,是在靖康之变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经江西彭浪矶往两广途中创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
1、
周克乾.最美的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5:第104页
简析
《采桑子·彭浪矶》是一首怀念中原故土的词篇。词的上阙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全词以景寄情,动静交错,色调苍暗,烘托出词人的凄楚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其对国事的忡忡忧虑,唱出时代的悲凉之音。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294篇诗文 ► 141条名句